錨定海洋強國,打造藍色發展新動能
海洋孕育了生命、聯通了世界、促進了發展。
“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親自謀劃、部署、推動實施海洋強國建設。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指引著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揚帆遠航。
2023年,自然資源部門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始終胸懷“國之大者”,大力優化海洋經濟空間布局,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持續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協調推進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不斷促進海域海島節約集約利用,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堅決維護海洋權益,交出了海洋高質量發展的新答卷。
一份成色十足的答卷——海洋經濟長“體格”,強“體質”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發達的海洋經濟是建設海洋強國的重要支撐。
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海洋生產總值7.2萬億元,同比增長5.8%。海洋經濟持續恢復向好,主要經濟指標延續回升態勢,量上長“體格”,質上強“體質”,多領域多指標顯現出積極變化和亮點,成色十足。自然資源部門不斷豐富海洋經濟政策“工具箱”,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引領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在支撐高質量發展和服務經濟持續恢復中發揮重要作用。
向海要能——海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不斷取得新突破。2023年,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推進海洋能技術創新和工程示范:兆瓦級潮流能發電機組“奮進號”已連續運行超20個月,累計送電超270萬千瓦時;20千瓦漂浮式溫差能發電裝置完成海試,標志著我國海洋溫差能開發利用向海上工程化應用邁出關鍵一步;我國首臺自主研發的兆瓦級波浪能發電機組“南鯤”號成功海試。
海水“解渴”——海水淡化工程穩步推進。2023年,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推進海水淡化規模化利用,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梳理制約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難點堵點問題,積極指導推進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完成天津臨港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示范基地一期試驗區建設。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等地海水淡化項目穩步推進,在建和新開工項目規模超30萬噸/日。
問海求新——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不斷成長壯大。2023年,自然資源部門推進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發展中心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支持建設的中試平臺為企業提供設備使用、樣品檢測、中試工藝等技術服務120余次,推動多個科研項目實現產業化。11月,國家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聯盟成立,探索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政產學研金”協同創新的新機制和新模式。調研結果顯示,前三季度我國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企業經營總體穩定,有53.3%的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企業營業收入實現同比增長。
一份綠色發展的答卷——海域“立體設權”,海島“以和至美”
海域海島是人類活動的重要空間,如何利用海域海島資源,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生態環境變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入新時代,節約集約正是在新發展理念下,自然資源管理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自然資源部門持續做好用海用島要素保障,出臺系列政策,推動海域和海島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不斷提升,促進海洋經濟平穩增長。
——打造節約集約用海新標桿。2023年2月,自然資源部認定258個縣(市)為第一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其中,海洋資源類18個,示范期為2023年至2025年。在推廣這些典型經驗的同時,自然資源部圍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進一步鼓勵和指導各地開展創新實踐。
——探索“人島和諧”可持續發展之路。2023年,由自然資源部組織實施的和美海島國家級創建示范工作如火如荼。6月8日,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期間,首批和美海島名單公布,共有33個海島入選。和美海島創建示范,有力促進了海島地區生態環境改善,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居民收入顯著提高,特色產業和綠色發展方式優勢凸顯,公眾海島保護意識普遍增強,推動海島地區實現綠色低碳發展,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形成島綠、灘凈、水清、物豐的人島和諧“和美”新格局。
——持續做好用海資源要素保障。2023年3月,《海域使用論證技術導則》發布,進一步提升全行業海域使用論證管理水平。6月,《自然資源部關于進一步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的通知》印發,重點圍繞加快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提高海域使用論證效率、優化審批程序等方面明確了8條政策舉措。
11月,《自然資源部關于探索推進海域立體分層設權工作的通知》發布。這是深化海域物權制度建設的一次有益探索,推動海域管理模式從“平面”向“立體”、從“二維”向“三維”的轉變,對于促進海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有效保護、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2月,自然資源部辦公廳、農業農村部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優化養殖用海管理的通知》,提出了科學確定養殖用海規模與布局、分類管控新增養殖用海、穩妥處置現有養殖用海、積極推行生態化養殖用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對于促進海洋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推動海洋漁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保障養殖生產者合法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截至2023年11月30日,全國批準用海用島項目1826個、272.19萬畝,有力保障了油氣、核電、液化天然氣等重大基礎設施用海用島需求。
——加強海洋生態文明建設。2023年5月,6項藍碳系列技術規程印發實施,對紅樹林、濱海鹽沼和海草床三類藍碳生態系統碳儲量調查評估、碳匯計量監測的方法和技術要求作出規范,填補了藍碳生態系統業務化調查監測技術規程的空白,解決了地方急需。11月,濱海鹽沼、海草床2項碳匯項目開發技術指南印發實施,支撐海洋碳匯交易探索。同時,系統謀劃海洋碳匯建設頂層設計,制定行動計劃,海洋碳匯工作新格局加快構建。
海平面變化監測調查和風險評估不斷深化。發布年度中國海平面公報。開展粵港澳大灣區海平面上升風險評估,支撐區域協調發展。完善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體系,提升海岸侵蝕、海水入侵、咸潮入侵調查監測能力。
創新開展典型海洋生態系統預警工作,建立珊瑚礁、濱海鹽沼、紅樹林、海草床生態系統預警技術方法,2023年6月起發布珊瑚礁白化預警報。
10月,《海洋環境保護法》修訂草案表決通過,強化了紅樹林和珊瑚礁保護、入海排污口監管、海水養殖和海洋垃圾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管理,明確了自然資源(海洋)部門在海洋資源調查、生態預警監測、生態修復、生態災害防治等方面的職責,為2018年機構改革賦予自然資源部的多項新職責提供了法律保障。
12月,《中國近岸海域生態四級分區(試行)》發布。該成果將在國土空間規劃、海洋生態監測布局、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標志著我國全面完成陸海生態分區。
一份提振信心的答卷——從星辰大海到極地大洋的創新突破
科技創新是海洋強國建設的根本動力。
2023年,自然資源部門加快推進科技創新,從星辰大海到極地大洋,持續助力海洋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雪龍探極”——認知和保護極地能力不斷增強。自然資源部持續組織開展南極考察和北冰洋考察,“兩船六站一基地”的極地立體化協同考察體系發揮重要作用。2023年4月,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隊凱旋;11月,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起航。考察任務首次由3船保障,即“雪龍”號和“雪龍2”號極地科學考察破冰船以及“天惠”輪貨船。其中,重中之重的任務是建設我國第五個南極考察站——羅斯海新站。在北極,9月5日13時55分,執行中國第13次北冰洋考察的“雪龍2”號抵達北極點,填補了該區域的數據空白,拓展了調查范圍,加深了對北冰洋快速變化及其生態響應的認識,為有效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對我國的影響提供了數據支撐。
“蛟龍探海”——大洋科考形成“多個海域、多種資源、多船作業”的海上調查格局。2023年,自然資源部綜合高效使用“大洋號”“大洋一號”“深海一號”船,完成大洋4個航次、457天海上調查任務。調查成果有力支撐了我國承包者勘探合同履約、典型生境發現等項目的實施。截至目前,我國深海資源調查勘探取得積極進展,成為在國際海底區域擁有礦區數量最多和礦產種類最全的國家。新概念深海多金屬結核原位集礦平臺“曼塔號”、6000米級深海近底光學精細探查系統“洞察”號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探海利器”協同作業,新研制的海底羽流三維擴散監測樣機突破了深海采礦羽流影響監測關鍵技術,有力促進深海大洋事業發展。7月,“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抵達“曼塔號”2022年作業站點,評估擾動后的環境恢復狀況,不斷推動深海綠色采集技術改進與完善。12月,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大洋鉆探船正式命名為“夢想”號,并在廣州南沙下水試航。
衛星瞰海——海洋觀測能力不斷提升。2023年11月16日,新一代海洋水色觀測衛星成功發射,由此,我國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正式升級到第二代觀測體系。海洋水色系列衛星是以可見光和紅外成像觀測為手段的海洋遙感衛星,主要用于海洋水色、水溫、海岸帶觀測。新衛星與2018年、2020年發射的海洋一號 C衛星、海洋一號 D衛星組網觀測,實現從單一型號到多種型譜、從試驗應用向業務服務的跨越,在海洋環境保護、海洋防災減災、海洋權益維護等領域發揮重要作用。
“海洋十年”——助力全球海洋可持續發展。2023年2月15日,由自然資源部與地方共建的“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揭牌成立。啟用“海洋十年”海洋與氣候協作中心。“海洋十年”即“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2021—2030)”,是近年來聯合國發起的最重要的海洋倡議。這一年,自然資源部門積極推動國際科技合作,推動實施海洋與氣候無縫預測系統等“海洋十年”計劃,參與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等國際科技計劃,推進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立項論證,為應對全球共同挑戰貢獻中國智慧。
海上試驗場——海洋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按照“北東南,淺海+深遠海”的布局,自然資源部門持續推進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建設。2023年,自然資源部與地方共建海洋試驗場——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威海)業務運行穩定,為海洋裝備的試驗、測試、評估和關鍵技術驗證提供技術支撐。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和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自然資源部組織編制完成《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總體建設方案》《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珠海)總體建設方案》,落實國家海洋綜合試驗場(深海)用地。
預警預報——筑牢防災減災“海上防線”。2023年,自然資源部相關部門和單位繼續實施海洋預報“芯片”工程,自主研發的“媽祖”系列預報警報模式實現業務化運行。推動“區域可重構自主可控海洋環境快速數值預報系統研制與應用”重點研發項目立項,持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同時,中國近海10千米的全國海洋智能網格預報系統建成,三級聯動機制和全國“一張網”的海洋網格化預報產品基本形成。
一份走向未來的答卷——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共建藍色伙伴關系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
2023年,自然資源部深度參與以聯合國為核心的全球海洋事務,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海洋合作關系,并向“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持續提供公共產品服務。
——凝心聚力,攜手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2023年9月,2023全球濱海論壇會議在江蘇鹽城召開。來自34個國家和組織的近千名代表匯聚一堂,聚焦“綠色低碳發展,共享生態濱海”主題,共商濱海區域的保護和發展,共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和實踐,共謀濱海區域協同治理的愿景和對策。
10月18日,由自然資源部主辦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海洋合作專題論壇首次舉行。專題論壇發布“一帶一路”藍色合作倡議,形成25項合作成果,打造“一帶一路”合作“藍色亮點”。來自共建國家的10余位副總理或部級官員出席論壇并致辭。各國嘉賓深入交流在發展藍色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系統、促進海洋科技創新等領域的成功實踐和發展機遇,奏響了“絲路海韻”新樂章。
第六次中歐海洋綜合管理高級別對話、第二屆中歐“藍色伙伴關系”論壇、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首屆中國—東盟國家藍色經濟論壇、中韓黃海海洋論壇、中國—太平洋島國海洋防災減災合作研討會、中非海洋科學與藍色經濟合作研討會……一場場論壇和活動,一次次多國家、多層次、多領域的對話和交流,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全球海洋治理持續注入新活力、新動能。
——深度融合,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全球海洋治理是全球治理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2023年,自然資源部深入參與全球海洋治理:配合完成《〈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下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協定》政府間磋商,成功舉辦BBNJ(國家管轄范圍以外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養護和可持續利用問題國際研討會;成功連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新一屆執行理事國,積極參與聯合國“海洋十年”行動,“數字化深海典型生境”成功申報大科學計劃;參加 APEC(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海洋漁業工作組會議,推進編制《APEC海洋可持續發展報告》;與泰國、柬埔寨、印尼、所羅門群島、海委會西太分委會等方面共同發起“藍色市民”倡議;深入參與北太平洋海洋科學組織、東亞海環境管理伙伴關系組織、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等機制。
——協調合作,積極發展藍色伙伴關系。2023年,國際合作項目持續推進,自然資源部相關部門和單位派出代表赴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越南、柬埔寨、斯里蘭卡等國家開展合作研究。與阿根廷、韓國、智利、烏拉圭等國家簽署合作協議,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海上絲綢之路”和“冰上絲綢之路”環境安全保障服務水平,加強全球海嘯預警能力建設,南中國海區域海嘯預警中心備份中心(香港)投入業務化運行,履行海嘯預警咨詢與服務國際職責,實現海嘯預警系統的異地容災備份。
在一次關于“智慧海洋”的研討中,《中國自然資源報》記者記錄下自然資源部一名青年干部的深情講述:何為海洋?不擇細流、能納百川,是為海洋。這里有觀海測浪、保駕護航的任務;這里有保護環境、涵養生態的責任;這里是耕海牧漁、轉型升級的場景;這里有維護權益、保障安全的使命。拓展空間、優近用遠、精細規劃的要求在這里;藍色伙伴、互利共贏、親誠惠容的情誼在這里;蛟龍探海、雪龍探極、走向深藍的行動也在這里……這是我們看待海洋的方式,這是我們承襲的海洋事業。
建設海洋強國寄托著中華民族向海圖強的時代夙愿,自然資源部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海洋生態文明建設,提升海洋科技創新水平,推動構建藍色伙伴關系,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