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號全海深AUV作業現場哈爾濱工程大學供圖
近日,哈爾濱工程大學“全海深無人潛水器AUV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組完成“悟空”號第三階段海試任務,乘船返回山東青島碼頭。
海試期間,“悟空”號全海深AUV(無人無纜潛水器)完成了5000米級、7000米級海試任務,最大下潛深度達7709米,創造了我國AUV下潛深度新紀錄,成為僅次于俄羅斯“勇士—D”AUV,世界上下潛第二深的AUV。
多次演練備首戰
3月6日,“悟空”號開展本階段海試首次下潛作業。當時,西太平洋上,刮起了6級大風,浪高達2.5米。這是“悟空”號首次在如此惡劣海況下進行下潛。
“為順利完成首次下潛,我們做了充分準備。”“悟空”號副總設計師、潛水器本體負責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副教授曹建表示,“此前,船上試驗部的船員和項目組共同制訂了切實可行的作業流程,就潛水器、水聲定位基陣、通信聲吶設備的回收布放開展了演練,為順利完成首次下潛奠定了基礎。”
通過各項演練,項目組和船員熟練掌握了操作口令和作業流程,有效提高了操作技能。本次作業中,大家按照操作流程,共同完成了“悟空”號布放回收,最大下潛深度為5016米。
下潛期間,項目組對潛水器的水聲通信、水聲定位、拋載自救等關鍵系統進行了測試,操作“悟空”號完成了海底攝影、攝像、采集水樣等作業項目。
“首個潛次中,‘悟空’號技術狀態穩定,圓滿完成了預定作業任務,極大地鼓舞了團隊的士氣。”曹建說。
向更深處“潛”行
首戰告捷后,項目組顧不上慶祝,立即對“悟空”號進行了全面檢查、維護保養。一天后,“悟空”號將進行第二次下潛。
3月8日,項目組決定在更大深度海域開展下潛作業。
當天,海風澎湃,海浪依舊,浪高約2米~2.5米。有了前一天的作業經驗,隊員們配合起來更加流暢。“悟空”號于8時45分入水,15時20分出水,最大下潛深度達6656米。
本次下潛,“悟空”號在海底連續工作了3小時17分,再次完成了水聲通信、水聲定位、拋載等系統測試,并在6656米深處采集了水樣,達到了預定作業目標。
目睹此景,“悟空”號項目副總設計師、潛水器控制系統負責人李岳明非常興奮。此前,中國AUV下潛深度紀錄為5213米,本次“悟空”號下潛達到6656米,已經成為我國下潛深度最深的AUV。
創造深潛新紀錄
3月21日是“悟空”號本階段海試的最后一次下潛。為挑戰更大深度,項目組專門選擇在7700米水深的海域進行下潛作業。
按照計劃,本潛次將對“悟空”號“單信標與多源信息融合定位”的精度進行考核驗收。為節約作業時間,項目組于前一天晚間開展了“悟空”號的水底單信標布放與標定工作,并持續到次日凌晨3時40分。
3月21日6時,項目組開始進行“悟空”號作業準備。“悟空”號于8時43分布放入水,15時33分出水。本潛次中,“悟空”號在海底航行了3小時15分,拍攝了大量海底照片和視頻,最大下潛深度達7709米,再次刷新了中國AUV下潛深度紀錄。其間,“悟空”號相關技術性能達到考核要求,部分性能優于規定指標。
拎包就走成常態
海試期間,“悟空”號各項技術性能得到了現場專家組的肯定,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海試的成功,離不開項目組成員的共同努力。
2017年,在科技部“深海關鍵技術與裝備”專項支持下,哈爾濱工程大學牽頭開展了全海深無人無纜潛水器(AUV)關鍵技術研究項目,哈爾濱工程大學教授李曄任該項目負責人、首席科學家。
這個名為“悟空”的全海深AUV,長2米、寬1米、重約1.3噸。歷經2年的刻苦攻關和潛心研發,項目組于2019年完成了“悟空”號1500米級海試。
2021年1月,項目組接到任務通知,趕到青島登船執行“悟空”號海試任務。按照當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要求,外地來青人員需隔離14天。為了不耽誤海試,他們只能揮別家人,提前出發。
項目組成員史銘說:“我們的行李一直在辦公室,拎包就走成了常態,這些年都習慣了,家人也很理解。”
春節前夕,項目組按照防疫要求完成了隔離。春節,是家人團圓的時刻。但在青島的裝配車間,他們默默完成了“悟空”號的陸上組裝、測試,做好了海試的前期準備。
深海大洋蘊藏著無窮的寶藏和科學奧秘,等待著人類去探索。本次海試的成功,為“悟空”號開展11000米級試驗奠定了基礎。
“下一步,我們將總結經驗,重新出發,在探索深海科學奧秘的道路上繼續奮勇拼搏。”李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