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18日,“大洋一號”船圓滿完成中國大洋56航次科學考察任務,返回青島。中國大洋56航次是經自然資源部批準,由中國大洋事務管理局組織,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具體組織實施的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海山區環境綜合調查航次。執行航次任務的“大洋一號”船自8月28日從青島起航,歷時52天,航程約8998海里,全體科考隊員克服了201915號臺風“法茜”和201919號臺風“海貝思”惡劣海況的影響,完成了西北太平洋四個海山區的5座深水海山包括地形地貌、水文、海水化學、沉積物環境、生物群落在內的多學科綜合調查,圓滿完成了既定的調查任務。在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海山區深海生態系統與深海環境調查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
(1)對西北太平洋深海海山的深海環境調查取得較大進展
本航次通過ROV調查采集到了大量底棲生物標本和海底攝像資料,為研究深水海山間底棲生物的種群連通性和群落相似性提供了寶貴樣品和數據,可有力支撐和推動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海山區區域環境管理計劃。
(2)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合同區及鄰域環境基線數據不斷豐富
本航次回收了去年在合同區布設的2套錨系潛標,繼續積累和豐富了合同區的環境基線數據,履行勘探合同的義務;今年新布放了5套錨系潛標,特別是在富鈷結殼規模化取樣器試驗區布設了1套錨系潛標,為積累試驗區的環境基線數據和監測取樣器試驗的環境影響提供了條件。
(3)國產裝備實現了大規模高效應用
本航次在西北太平洋深水海山區首次大規模應用國產“海龍III”ROV開展多種復雜地形下的測線調查和高精度觀察/取樣,優化了復雜下ROV與船舶之間的配合與協同作業機制,在復雜海況環境下高質量的完成了絕大部分調查測線;“翼龍1000”系列水下滑翔機完成了大斷面海洋生態水文環境調查應用,實現了預期調查目標。這為國產重大裝備在深海大洋的業務化運用提供了一個良好范本。
(4)首次實質性開展與國外承包者之間的海上合作,收效良好
本航次邀請了俄羅斯海洋地質作業南方生產協會、日本產業技術綜合研究所等2家國外著名海洋研究機構的3名科學家參航開展海上合作調查,對外真實展示了我國大洋科考的風貌和裝備技術水平,雙方深入交換了在海上調查方面的經驗,為今后推動該區域更廣泛的國際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
據悉,西太平洋海山區域環境管理計劃由中國大洋協會于2018年主導提出,得到了國際海底管理局和該區域承包者的積極響應和支持,本航次的順利實施將積極引導承包者開展深入務實的后繼合作,有效推動西太平洋海山區域環境管理計劃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