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大洋50航次調查隊搭乘“向陽紅03”船停靠廈門國際郵輪碼頭。
本航次歷時98天,航程1.5萬海里,分為A、B兩個航段。其中A段主要任務是履行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合同區延期合同,B段為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合同區2018年航次任務。這是我國兩個國際海底礦區承包者首次開展的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聯合調查。
相關人士表示,本航次是落實“蛟龍探海”重大工程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作為中央企業積極開展國際海底資源調查、履行國際海底礦區合同的重要實踐。航次的實施對提升我國在深海資源調查、勘探、開發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能力,推動全球深海治理體系建設和人類深海開發活動的公平、有序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首次在中國五礦合同區開展多學科綜合環境調查
深海開采的資源誘惑力很明顯。比如面積為500萬平方公里的太平洋東部海域被稱為“克拉里恩—克利珀頓斷裂帶”,對該區域的一項評估說,該區域海床上可能有超過270億噸礦物“結核”。除多金屬結核等礦產資源外,國際海底蘊藏著的生物基因資源、空間資源等都對人類發展有重要意義。
與其他形式的工業生產一樣,海底礦產資源開發如今面臨的一大難題是環境問題。采,還是不采,支持與反對的聲音一直此起彼伏。
根據國際海底管理局頒布的勘探規章,合同承包者在開展資源勘查的同時,需開發相應的采礦技術與設備,履行開展有關環境監測、環境基線調查與研究、完成一定百分比的勘探區面積的放棄以及培訓發展中國家的科技人員等義務。
本航次中,我國首次在中國五礦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完成多學科、立體式環境綜合調查作業。
大洋50航次B段首席科學家李小虎告訴記者,此次綜合環境調查作業主要集中在合同區的A8區塊,該區塊位于克拉里昂—克利伯頓斷裂區(CC區)中部,在底質環境、生物多樣性、微生物資源等方面具有較為典型的代表性,在此開展深海環境調查有利于提高我國對整個CC區海底環境的認識深度。
自然資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何雪寶博士說,借助水下影像和取樣系統,我國科研人員首次在中國五礦合同區獲得大量海底原位高清觀測影像和圖片資料,對研究礦區深海生物種類組成、群落特征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與去年中國五礦合同區首個調查航次相比,今年的深海環境調查,涉及的專業學科更廣,動用的調查設備更多。”李小虎說,通過多學科聯合調查,科考隊在合同區獲得了豐富的深海環境資料和樣品,有助于進一步積累環境基線數據,以滿足國際海底管理局對合同區有關環境調查的要求。
首次在東太洋兩個合同區同時開展全面海洋微塑料調查
2004年,發表在Science的一篇文章首次提出微塑料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對微塑料的尺寸還沒有共識,但通常認為是粒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顆粒,它也被科學家形象地比作海洋中的“PM2.5”。
微塑料本身含有增塑劑,并能從環境中吸附有毒有害物質,浮游動物、貝類、魚類、海鳥和哺乳動物等不同營養級海洋生物攝食后,將影響生長、發育和繁殖等。此外,微塑料還涉及跨界污染、國際海洋治理等諸多問題。
“總體上,現有中英文論文以研究性為主,而且陸地已多于海洋。”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駱永明之前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有的研究成果遠不能滿足微塑料的環境監管需求。當前,我國在海洋及海岸環境微塑料來源、分布、成因、歸趨、風險、控制、監管等科技及管理研究上存在不足或缺失。
他舉例說,在監測、觀測和微分析上,尚缺乏可被廣泛接受的適合我國海洋及海岸環境的微塑料調查與監測分析技術規范,導致調查結果不具可比性;缺乏更細顆粒(如<100微米)的微塑料采樣、分選和觀測方法,海洋及海岸環境微塑料的觀測研究難以向更細小粒徑發展。
相關人士表示,此次首次在東太洋兩個合同區同時開展全面海洋微塑料調查,有助于深入了解該區域海洋微塑料分布、數量、種類等情況,為促進中東太平洋海域海洋環境保護提供基礎支撐,進而推進我國融入全球海洋微塑料監測和國際治理。
記者同時了解到,本航次還創造了多項第一:
——科研人員首次利用地質取樣和海底攝像等手段完成中國五礦合同區中部5個區塊多金屬結核資源細查,同時在中國大洋協會合同區西部區塊完成多金屬結核資源加密調查,進一步提高了資源調查網度和勘查程度,為合同區資源評價提供了重要的數據資料基礎。
——首次在中國五礦合同區完成布放并回收一套長時間序列錨系潛標系統,為了解該區域長時間尺度環境變化特征提供了重要數據。
——重點在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東太平洋CCW海山及克拉里昂—克里伯頓區南北垂直斷面,開展水文、化學、生物、地質等綜合調查。這對我國開展海山區域環境研究、資源開發、生物多樣性和基因資源利用等均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價值。
——首次在西太平洋牛郎平頂海山完成深海微生物原位富集培養和功能驗證實驗,進一步充實了我國深海微生物菌種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