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主研發的“海龍Ⅲ”無人潛水器4日傍晚至5日凌晨在西太平洋進行了4500米級海試,最大潛深4266米,圓滿完成海試目標。
4月4日,“海龍Ⅲ”無人潛水器入水。(新華社記者陳灝攝)
北京時間4月4日18時30分,“海龍Ⅲ”從正在執行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的“大洋一號”科考船入水,加掛浮球后開始下潛。
21時24分,監控系統顯示,“海龍Ⅲ”下潛到4266米深、離海底3米的近底位置,傳回海底畫面并完成標識物投放,隨后進行了航行等試驗。
“海龍Ⅲ”拍攝的海底標識物,帶有“海龍”字樣 。(上海交通大學“海龍Ⅲ”研發團隊提供)
5日0時15分,“海龍Ⅲ”回到母船“大洋一號”甲板。
海試現場驗收專家組組長楊磊介紹,“海龍Ⅲ”在水下測試了運動性能、拍照攝像等功能,以及機械手、宏生物取樣器等作業工具,測試參數達到了設計指標,滿足驗收條件,為后續的海上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他說,“海龍Ⅲ”在深海探測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可成為海洋觀測、深海探測與取樣的良好作業平臺。
“海龍Ⅲ”在海底拍攝的機械手作業畫面。(上海交通大學“海龍Ⅲ”研發團隊提供)
“海龍Ⅲ”原計劃在3月底開展4500米級海試,但受臺風“杰拉華”影響,原定作業海域海況較差,“大洋一號”邊迂回穿插避風,邊尋找合適的海試作業地點。
“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初鳳友說:“4266米的深度已經是能找到的最佳位置,周邊海域水深均不滿足作業條件?!?/p>
5日凌晨,“海龍Ⅲ”無人潛水器正在回收。(新華社記者陳灝攝)
“海龍Ⅲ”是在中國大洋協會組織下、由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開發的勘查作業型無人纜控潛水器,設計最大作業水深6000米,具備海底自主巡線能力和重型設備作業能力,可搭載多種調查設備和重型作業工具。
在早前的3月24日和25日,“海龍Ⅲ”分別完成了400米和2000米兩個級別的海試。
3月25日,“海龍Ⅲ”潛水器在西太平洋海域進行深水試驗。(新華社記者陳灝攝 )
3月20日,搭載“海龍Ⅲ”的遠洋科學考察船“大洋一號”從位于山東省青島市的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碼頭起航,開始執行2018年綜合海試任務。
此次與“海龍Ⅲ”一同出海的還有4500米級自主潛水器裝備“潛龍三號”和萬米級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龍11000”。
3月30日,“海龍11000”萬米級無人潛水器準備入水。(新華社記者陳灝攝)
本月1日,“海龍11000”已通過2000米級深水試驗,潛深2605米??瓶缄犨€將在海況合適時為其進行6000米級海試。據了解,中國大洋協會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對“海龍11000”的1.1萬米級海試和驗收。
“海龍”“潛龍”和“蛟龍”被稱為“蛟龍探?!惫こ獭叭垺?,是我國的深海重器。
中國大洋協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劉峰介紹,2018年,大洋協會將全力推進“蛟龍探?!惫こ虒嵤?,大力推進“三龍”變“七龍”——在“三龍”基礎上,增加深海鉆探的“深龍”、深海開發的“鯤龍”、海洋數據進行云計算的“云龍”以及在海面進行支撐的“龍宮”,更好地推進大洋工作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