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動態>>國內新聞動態>>

科技日報:尋找海底寶藏,“小黃魚”幫大忙

發布日期:2018-03-26 13:14:35

當地時間3月24日晚8點30分左右,西南印度洋海面上夜色低垂,一條黃色的大魚閃著紅色信號燈浮出水面。在科考隊員的遙控操作下,它緩緩向“向陽紅10”船游來:“潛龍二號”回來了!

經過大約30個小時的海底遨游,“潛龍二號”水下自主機器人(AUV)在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順利完成首次下潛任務,這也是它的第47次下潛。

hold住洋中脊地形

不下水時,“潛龍二號”靜靜地停在“向陽紅10”科考船的后甲板上。因通身鮮黃,外形酷似一條萌萌的魚,科考隊員們喜歡把它喚作“小黃魚”或“哎呦喂(AUV)”。

這次下潛,無論是出水還是入水,“小黃魚”都悠哉游哉,姿態穩定。不僅在水面上,在地形復雜的深海之底,“小黃魚”也能應對自如。

“‘潛龍二號’是我國首臺自主研制的4500米級深海資源自主勘查系統,是專門針對復雜海底地形的資源勘查而設計的。”“潛龍二號”裝備負責人徐春暉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本次是由中國大洋協會組織的大洋49航次科考所進行的海底多金屬硫化物資源勘查,雖然勘查地點位于地形陡峭的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區域,但“小黃魚”完全可以hold住。

在“向陽紅10”船上,“小黃魚”是毫無爭議的顏值最高的勘查設備。它的高顏值絕非“花拳繡腿”。

徐春暉介紹,“潛龍二號”采用非回轉體立扁魚形設計,看起來像條扁扁的魚。這樣的外形,使“小黃魚”在入水時,水下垂直方向阻力較小,活動靈活。而水平方向阻力較大,所以不易搖晃,游動起來比較穩定。

另外,“小黃魚”的“魚鰭”位置安裝了4個可旋轉舵推進器,舵往不同角度旋轉可讓“小黃魚”根據海底環境隨時剎車、懸停。“也就是說,‘小黃魚’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變形。”徐春暉說。

勘查能力一個頂倆

作為無人無纜水下機器人,“小黃魚”不需要任何光纜拖著,便可自主在海底執行任務。

下水之前,AUV組科考隊員提前把勘查任務在計算機上制作成“使命”輸入“小黃魚”。這樣它在下水后就以完成“使命”為己任。勘查過程中遇到的小麻煩,“小黃魚”會自主進行處理,比如緊急避碰。

徐春暉介紹,“小黃魚”的嘴部安裝了一個前視聲吶避碰系統,再輔以高度計等裝置,可以對前方復雜的地形環境以圖像形式進行感知。另外它還搭載了可以探測海水溫度、鹽度、濁度、甲烷含量、磁場等指標的傳感器,以及一部海底照相機。

所以,“小黃魚”同時兼備熱液異常探測、高精度微地形地貌探測、高精度近底磁力探測和海底照相功能。跟探測功能相對簡單的勘查設備相比,“小黃魚”可謂一個頂倆。

對于“小黃魚”給大洋科考帶來的方便,中國大洋49航次第三航段首席科學家鄧顯明感受深刻。

“無論使用海底攝像拖體還是溫鹽深剖面儀等,都需要科考船通過一條幾千米長的光纜拖著跑。”鄧顯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這些設備到達海底后,會有洋流等多種因素影響其探測軌跡,有時可能與原計劃測線偏離幾百米之遠。而“小黃魚”基本不存在這類問題。

另外,由于必須被科考船拖著跑,其他海底勘查設備一般一次下水只能勘查一條測線,而“小黃魚”每次下水后的勘查都可以覆蓋一個面。

“‘小黃魚’勘查完畢后,整個區域精細的微地形地貌、海水異常等數據就有了,這對后續的勘查、采樣工作非常有幫助,也會大大提升海底勘查的效率。”鄧顯明介紹,本航段“小黃魚”預計共下潛7次,海底勘查總面積將達到220平方公里。


相關鏈接

Copyright 2011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4873號-1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號 郵編:1008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松县| 嵊泗县| 碌曲县| 新昌县| 昭平县| 浦江县| 当雄县| 宣化县| 南京市| 聂荣县| 蒲城县| 南投市| 留坝县| 丰原市| 涿鹿县| 峨山| 施甸县| 华阴市| 海南省| 文水县| 新源县| 织金县| 谷城县| 长宁区| 隆化县| 澄江县| 休宁县| 卢龙县| 阳山县| 河北区| 保靖县| 客服| 秭归县| 永清县| 谢通门县| 伊金霍洛旗| 福贡县| 吐鲁番市| 平阳县| 长乐市| 宜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