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從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了解到,當地時間10月18日8時許(北京時間10月19日2時),正在中東太平洋執行大洋45航次科考任務的“向陽紅03”船,順利抵達北緯10°斷面作業區。隨后,科考隊在首個站位冒雨進行了CTD(溫鹽深儀)采水作業。
按照計劃,科考隊將在中東太平洋10°斷面16個站位開展稀土資源及微生物資源、生物多樣性調查。同時,作業期間還將開展海氣二氧化碳、大氣氣溶膠及氣象、表層海水多要素和重力等環境要素的全程走航觀測,并進行海水放射性核素和海洋微塑料監測。這是我國首次在北緯10°斷面開展多要素、全方位、大尺度、連續性調查。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博士王磊告訴記者,太平洋北赤道流和赤道逆流的鋒面基本上位于北緯10°海域,因而具有較強的水文動態變化特征,對這一鋒面水文動力背景下的生物及化學特征研究目前尚缺乏現場觀測數據。同時,北緯10°斷面位于表征厄爾尼諾事件的重要指數區的北部,在此開展調查對于提供全球暖化及次表層海水升溫的生物及生源要素響應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獲悉,大洋45航次通過對位于西太平洋暖池和東太平洋上升流之間的中東太平洋開展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斷面調查,獲取深海大洋的生物與環境樣品資料,可進一步掌握調查區海洋生物的種類組成與生態環境特點,不斷深化對中東太平洋生物多樣性地理分布及其對全球變化響應的認識。(蘭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