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抵達位于青島的國家深海基地碼頭,至此,中國大洋第38航次圓滿完成,這也標志著“蛟龍”號五年的試驗性應用階段圓滿結束,即將步入業務化運行階段。據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計劃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執行環球航次。
航行18302海里“踏遍”海山和熱液
中國大洋38航次共有三個航段,歷時138天、航行18302海里。蛟龍號累計下潛30次,足跡遍布西北印度洋、中國南海、西北太平洋,作業地形涵蓋海山、熱液、海溝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
本航次中,“蛟龍號”在海底熱液溫度超過300℃的環境下與黑煙囪“親密接觸”,15天里,在南海開展了9次密集下潛,掌握了南海多金屬結核分布特征和典型斷面的玄武巖樣品,并在馬里亞納海溝和雅浦海溝深淵區進行了10次大深度下潛。
“在這個區域十個潛次,七次超過了6000米,五次超過了6500米的紀錄,”中國大洋38航次二三航段總指揮鄔長斌介紹說,這個成績在深海界是非常不錯的。
計劃于2020年執行環球航次
自2013年應用以來,蛟龍號在太平洋、中國南海和印度洋等七大海區的海山、冷泉、熱液、洋中脊、海溝、海盆等典型海底地形區域,完成了95個潛次的有效下潛,實現了100%安全下潛,作業能力覆蓋7000米以淺全球海洋面積99.8%的海域。
“蛟龍”號此次回歸,要進行兩年的技術升級,之后將同它的新母船一同步入業務化運行,和我國深海其他高新技術裝備協同作業,執行2020年的全球航次科考任務。在全球航次中,“蛟龍”號將在世界主要海區都執行下潛任務,沿途將停靠“一帶一路”的主要國家。
我國第二批載人潛水器潛航員畢業
作為蛟龍號的獨立主駕駛,我國自主培養的第二批6名載人潛水器潛航員順利完成了大洋38航次的相關下潛任務,順利通過了初級潛航員考核。這標志著我國潛航員隊伍初具規模,將為“蛟龍探海”等國家重大海洋工程的實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這6名載人潛水器潛航員,包括2名女性潛航員學員和4名男性潛航員學員,其中最大的1985年出生,最小的1990年出生。在經過為期三年的專業培訓后,每人完成了12個潛次的下潛作業任務,其中每人擔任2個潛次的獨立主駕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