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由中宣部發起、國務院國資委組織的“走進央企創新組歌”系列活動第七篇章在廈門奏響,十八家主流媒體記者一道登上剛剛完成2016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科考任務,從西北太平洋返航抵達廈門的“向陽紅09”號工作母船,近距離參觀并親身進入“蛟龍號”載人深潛器,與蛟龍號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中船重工董事長胡問鳴出席活動,他指出,在剛剛閉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總書記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并且第一次明確提出“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和“深海開發”。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再到“深海開發”,是總書記為我們描繪的深海“三部曲”。中央企業是遂行黨的政治目的和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經濟組織,響應中央號召、落實中央要求、實現國家最高目標是央企的使命和責任。走向深海,裝備先行。作為海洋裝備建設的主力軍和國家隊,中船重工必須以服務國家深海戰略為己任,發揚舍我其誰的創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自主創新、主動作為,在深海裝備領域不斷突破,研發、設計、制造出更多更新更好的深海裝備來滿足國家需求。
座談圍繞“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展開,重點介紹“蛟龍”號科技創新技術亮點,以及在海洋開發、海洋科考等方面的應用價值,展示七〇二所如何在國內技術空白、人員短缺等艱苦條件下開拓創新的風采。
蛟龍號副總設計師胡震講述了“蛟龍”號轉入應用后取得的成果,特別是今年科考航次表現出的優異性能、取得的成果。楊申申作為“蛟龍”號分系統副主任設計師,從年輕科技人員的角度講述,伴隨我國深潛器技術發展,年輕一代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展現創新理念的傳承。
附:海洋占地球表面積的71%,其中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的國際海底區域總面積為2.517億平方公里,約占地球表面積的49%。海底蘊藏著豐富的資源,已探明的錳結核、富鈷結殼、熱液硫化物、天然氣水合物等的儲量都遠遠超過了陸地,浩瀚的海洋里有數不清的秘密和寶藏等待著人類去發現。
深海載人潛水器是運載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以及各種電子裝置、特種設備快速精確地到達各種深海復雜環境,進行高效勘探、科學考察和海底作業的裝備,是和平開發與利用深海資源的重要技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家海洋資源勘探開發甚至海洋權益維護能力和科技水平。
作為展現我國深海高技術發展的標志性工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從設計之初,就肩負著重要的海洋開發和調查使命。蛟龍號的研制帶動了國內深海裝備領域新材料、新裝備的應用發展,浮力材料、深水電機、水密接插件、高壓海水泵、機械手、水下燈和攝像機等的國產化又為我國深海裝備的研制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2012年6月,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附近海域,承載著祖國和人民重托,由中船重工七〇二所牽頭研制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正不斷向著7000米深度大關發起沖擊,7020米、7062米,蛟龍號一次次刷新了世界載人深潛新記錄。6月24日,“蛟龍號”三名潛航員與“天宮一號”三名航天員成功實現“海天對話”。(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