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新聞動態
您當前的位置: 首頁>> 新聞動態>> 國內新聞動態

蛟龍號在維嘉海山連續兩次成功下潛

發布日期: 2016-05-05 08:59:39

4月30日和5月1日,正在執行2016年試驗性應用航次(中國大洋第37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西北太平洋維嘉海山區分別進行本航次第5次和第6次下潛(總第105次和第106次),這是本航段首次連續兩天成功進行下潛。兩次下潛共近底航行觀察9000多米,采集到大量結殼和海底生物樣品。

第105潛次為本航段蛟龍號首次搭載科學家進行應用型下潛,下潛地點為維嘉海山西北側,潛航員唐嘉陵擔任主駕駛,搭載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高級工程師姚會強和潛航員學員楊一帆。蛟龍號于當地時間4月30日8時03分布放入水,16時05分回收至甲板,最大下潛深度2258米,水中時間8小時2分鐘,海底作業時間5小時24分鐘。本次下潛開展了4000米的近底航行觀察,拍攝了大量海底視頻照片資料,采集礫狀結殼57公斤,其中一塊結殼重達42公斤,為蛟龍號自投入使用以來用機械手抓獲的質量最大的樣品。同時,本次下潛還采集到巨型底棲生物樣品9個,其中海綿4個、珊瑚和蝦各2個、海星1個,近底水樣8升。

據姚會強介紹,此次下潛在不同水深范圍內發現了連續分布的板狀結殼成礦帶且成礦帶之間生物量存在明顯變化,不僅加深了對礦區內富鈷結殼資源分布規律的認識,也為驗證多波束回波強度在富鈷結殼資源評價中的應用潛力累積了經驗。

第106潛次下潛地點在維嘉海山東北側,蛟龍號共搭載3人,分別是潛航員傅文韜、潛航員學員劉曉輝和航段首席科學家王春生。蛟龍號于當地時間5月1日7時13分布放入水,16時16分回收至后甲板,水中時間9小時3分鐘,海底作業時間6小時4分鐘,最大下潛深度為2603米。本次下潛開展了近5000米的近底航行觀察,拍攝了大量海底視頻照片資料,采集結殼124公斤,其中礫狀結殼9塊、板狀結殼4塊;采集到巨型底棲生物樣品15個,其中海綿3個,珊瑚、海膽、海參、海星、蝦各2個,海百合、海蛇尾各1個,采集近底水樣8升。同時,此次下潛蛟龍號還進行了1100米高度的爬坡。

據悉,此次下潛任務之一是比較維嘉海山和采薇海山的底棲生物群落的相似性和連通性。調查研究兩座海山的底棲生物多樣性及地理分布,有助于為將來開采海底礦產資源提供科學依據。(特派記者盧晨)

相關鏈接

  • 國家海洋局
  • 國際海底管理局
  • 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
Copyright 2011 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 版權所有 京ICP備13044873號-1 地址: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外大街1號 郵編:10086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泸西县| 来宾市| 木里| 高青县| 海伦市| 浦江县| 客服| 巴东县| 顺昌县| 门源| 嘉兴市| 宜宾县| 哈巴河县| 芜湖县| 卢氏县| 清镇市| 甘谷县| 高阳县| 屏东县| 桓仁| 鲁甸县| 青河县| 贵阳市| 应城市| 辽阳县| 阿图什市| 金沙县| 吴堡县| 南部县| 黑龙江省| 尖扎县| 大渡口区| 泰和县| 宜君县| 含山县| 绥阳县| 东乌| 石家庄市| 新泰市| 商城县| 秦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