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凌晨,中太平洋一場瓢潑大雨讓海洋六號調查人員的喜悅更顯珍貴。大洋36航次第三航段的最后一役——拖網取樣大獲全勝,800多公斤的多金屬結核從5000多米水底拖到后甲板。
倒出來
喜悅
海洋六號首席科學家鄧希光稱,第三航段任務的完成,也意味著我國大洋36航次調查任務的整體完成。從今年4月開始的大洋36航次,克服了多臺風惡劣天氣影響,經過120天的頑強拼搏,采用9項綜合調查方法并同步開展現場測試分析,圓滿完成了預計的各項調查任務,取得了多項重要成果。
根據他的介紹,大洋36航次實現了海洋資源調查手段方法應用的三大突破:
——首次成功采用我國自主研制的4500米級“海馬號”ROV在海山富鈷結殼資源進行試驗性應用,充分驗證其具有高精度水下定位和高分辨率視像拍攝功能,能夠高效精準采集樣品。這是繼“蛟龍號”載人潛器在海底資源調查應用之后我國又一海洋調查設備的重大突破。
——首次在勘探國際海域的礦產資源、圈定海底礦產資源的范圍內應用多波速回波勘探技術和“海馬號”ROV近底觀測取樣的調查方法,極大地提高了我國海底資源的勘探技術水平和勘探效率。
——成功對單一海山實現全方位、立體式、長周期的環境監測。為履行我國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勘探合同提供環境基線參數和技術支撐。
據稱,大洋36航次任務結束后,海洋六號將在接下來的兩個航次中進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深海資源調查任務。(國土資源報特派記者 趙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