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中國大洋礦產資源研究開發協會第六屆常務理事會第十次會議暨國際海底新資源工作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在京召開。中國大洋協會常務理事及代表、新資源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及代表和協會辦公室有關人員參加了會議,國家海洋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中國大洋協會理事長王飛作會議總結。
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大洋協會與國際海底新資源2013年工作總結及2014年重點任務,聽取了《國家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二五”規劃》執行情況中期評估工作進展及初步評價的報告,討論了大洋中長期戰略部署完善及“十三五”規劃預研工作。
會議充分肯定了2013年中國大洋協會各項業務工作取得的成績。會議認為,2013年大洋工作成果豐碩:大洋航次調查取得新突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首航順利;富鈷結殼礦區申請獲得核準;10個國際海底命名提案獲得國際海底地名分委會通過;船舶及保障能力建設穩步發展等。
會議指出,面對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我國大洋工作在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一些挑戰:現有船舶和裝備保障能力無法滿足履行勘探合同需要,深海資源開發能力基礎薄弱、技術儲備不足,公海保護區深海生物多樣性等熱點問題研究不多,我國大洋面向未來的工作體制機制有待改革創新。
針對2014年大洋工作,會議提出將在黨的十八大“建設海洋強國”宏偉目標指引下,持續開展大洋航次調查,計劃安排4艘船赴三大洋開展為期487天的海上調查,以資源勘探為主,兼顧環境、稀土、生物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推進大洋項目組織實施,積極履行勘探合同,重點研究提出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到期的應對策略;加快深海資源勘探開發能力建設,重點發展深鉆、電磁法探測系統等新資源勘探所需核心裝備,推進6000米聲學深拖等關鍵設備的實用化進程,積極推動深海資源開發能力建設工程盡快立項;組織開展“蛟龍”號試驗性應用工作,推動載人深潛應用工程項目立項;加快大洋立法進程,爭取年內提出深海海底區域資源勘探開發法律框架;力爭在公海保護區、深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開展實質性工作,完善國際海底命名工作機制,爭取獲批若干新命名。
王飛在總結發言時強調,要加強對國際海域形勢的綜合研判與把控,充分發揮中國大洋協會常務理事會及國際海底新資源工作小組的領導作用,樹立責任意識,改革創新,謀劃好、落實好大洋航次調查、深海資源勘探和開發技術發展、能力建設、大洋立法等重點工作,為大洋事業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