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超慢速擴張的西南印度洋中脊組織實施大洋21航次OBS專業航段,成功地獲取了西南印度洋中脊A區的“人工源”三維OBS臺陣記錄,開創了我國在大洋中脊開展海底地震探測的先河,也填補了國際上在超慢速擴張的西南印度洋中脊海底地震探測的空白。
根據西南印度洋中脊A工作區近海底地磁異常資料反演發現在活動熱液噴口區附近100米內存在一個明顯的低地磁化帶(LMZ),研究成果已經于2010年9月在國際刊物SCI刊物GRL上發表(Zhu et al., GRL, 2010)。
2、通過和美國WHOI科學家合作,基于海底地形、重力資料,系統地研究了北大西洋海洋地殼厚度的分布和北大西洋幾個地幔柱的相互作用,提出了慢速擴張洋中脊新的海洋地殼形成模式。研究成果已經于2011年3月在國際SCI刊物G3上發表(Wang et al., G3,2011)。
3、通過在西南印度洋脊發現的不同特征的玄武巖提出了西南印度洋脊東段的地幔是由三種不同端員成分相互混合在一起組成的,新數據不支持前人所提出的該段地幔性質在Melville Fracture Zone (MFZ)位置發生突變的觀點。
4、首次在印度洋洋中脊熱液硫化物樣品中,發現原生熱液成因的Gordaite礦物[NaZn4(SO4)(OH)6Cl·6(H2O)],認為是成礦流體與海水混合的標志性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