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6日18時30分,在東太平洋5000多米深的水下工作近10個小時后,我國自主研制的首個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潛龍一號”浮出水面。至此,“潛龍一號”成功邁出了試驗性應用的第一步,取得了初步成功,也創下了我國自主研制水下無人無纜潛器深海作業的新紀錄。
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器的試驗性應用是中國大洋29航次科考第三航段的重頭戲。當地時間9月30日,“海洋六號”抵達東太平洋作業區,工作人員為“潛龍一號”的試驗性應用做好了各項準備,并在10月2-3日兩次實施潛器下水,對潛器的各項功能進行了綜合性驗證。?
10月6日,“潛龍一號”第三次下水,首次執行應用任務。早晨6時,工作人員開始進行潛器下水前的技術檢查和使命程序下載,7時30分開始布放,7時55分布放成功。一個多小時后,潛器無動力下潛至5080米的深度,開始在距海底50米的高度沿規劃路線作業。?
17時19分,“潛龍一號”在水下作業8小時5分鐘后,向水面監控系統發出了上浮信息,并于19時30分成功被回收至甲板。在作業期間,工作人員通過潛器傳回的數據信息,實時監測潛器工作狀態。數據顯示,潛器水下航行姿態穩定,準確按規劃線路航行作業。?
在大洋29航次科考第三航段,6000米水下無人無纜潛器試驗性應用的工作時間為10天。接下來,“潛龍一號”還將繼續潛入大洋深處,在預定的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合同區內進行調查。同時,研制人員也將通過這次試驗性應用,為“潛龍一號”的進一步完善提供技術依據。
相關背景介紹:
“潛龍一號”是中國國際海域資源調查與開發“十二五”(2011-2015年)規劃重點項目之一,是中國自主研發、研制的服務于深海資源勘查的實用化深海裝備。該項目于2011年11月正式啟動,2013年3月完成湖上試驗及湖試驗收,5月搭乘“海洋六號”船在南海進行首次海上試驗,累計完成7次下潛,最大下潛深度4159米,獲得了海底地形地貌等一批探測數據,設備布放與回收成功率100%。?
“潛龍一號”長4.6米、直徑0.8米、重1500公斤,最大工作水深6000米,巡航速度2節,最大續航能力24小時,配有淺地層剖面儀等探測設備,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探測、底質判斷、海底水文參數測量和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定等任務。?